竹溪蒸盆制作技艺培训班开班啦

为深入挖掘和传承竹溪县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以“竹溪蒸盆”为代表的地方特色美食文化,进一步推动地方文旅事业的发展,近日,由竹溪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竹溪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竹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暨竹溪蒸盆制作技艺培训会在竹溪县文化馆圆满落幕。来自全县各类别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和学员共60余人参加了培训。

此次培训采用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在理论培训环节,集中学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法一条例》的相关内容;非遗传承人代表就保护传承非遗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竹溪县饮食文化产业办、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对竹溪饮食文化产业发展、非遗传承人的权利义务和职责任务等相关知识进行辅导培训,对今后发展提出思路和建议。

在实操培训环节,学员们在非遗传承人的悉心指导下,亲手体验了“竹溪蒸盆”从选材、调味到蒸制的每一个步骤。不仅掌握了“竹溪蒸盆”的基本制作技艺,还领会了如何根据食材的特性和季节的变化进行改良和创新。同时,组织学员们参观了竹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和竹溪蒸盆饮食文化研究中心。

通过此次培训学习与深入交流,非遗项目传承人对竹溪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决心和信心;各位学员不仅从理论上了解了非遗的独特魅力,而且对竹溪蒸盆制作技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更多关于竹溪蒸盆的知识吧。

竹溪蒸盆是湖北老字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曾被中国烹饪大师戴涛带到中国南极中山站作为南极站2016年春节年夜饭的一道“硬菜”。并且也曾多次亮相央视,为竹溪赢得中国蒸盆之乡的美誉。

如今,竹溪蒸盆在全国多个省市地区拥有多家旗舰店。

竹溪蒸盆

竹溪蒸盆起源于鄂西北竹溪县南山地区,是竹溪人招待贵客的一道大菜。它的制作时间较长,一般需要6-7个小时。竹溪南山人热情好客,来客人了总想倾其所有把客人待好,可平时只有屋梁上的腊肉和笼里的土鸡,加上当时条件稍好的人家才有连二灶(两口锅),要想同时烧鸡子、炖蹄子,还要做饭,很难在短的时间内完成。主人急中生智,干脆把鸡子、蹄子一盆蒸出来,这就是蒸盆的最初来历。关于蒸盆的来历,有多种说法。除了“五师突围说”以外,有代表性的是“薛刚反唐说”。

据传,唐朝时期,薛刚在正月十五大闹花灯打死太子后,武则天下令将薛家满门抄斩,在武三思追杀下,薛刚被逼与妻子在卧龙山含泪离别,独自一人逃至泗水关(今竹溪县丰溪镇境内),投奔本家哥哥薛义。薛义以前在贩卖私盐中被官府缉拿关在长安狱中,后被薛刚救出并安排他到泗水关任总兵,这次他逃过“满门抄斩”一劫,是因为薛义高价贿赂了太师张天左,将名册作了改动,不在薛刚家族之列。

话说薛刚到了泗水关城外,递上帖子,中军将帖子传给薛义后,薛义暗想:薛刚已被皇上下旨缉拿,我这时若藏他,岂不受拖累。便与夫人杨氏商量:“薛刚已到我们这里逃难来了,如果我们趁此机会把他抓起来解往长安,还可以官升三级,你我今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捉住了他真是一两骨一两金,一两肉一两银呀。”杨氏大怒说:“亏你想得出来,弟弟把你从狱中救出来,又安排你任总兵,你不思图报,如今恩人有难,你还想落井下石,会遭天谴的。”薛义见杨氏这样说,知道明的不成,便假意说:“我哪有抓他的想法呀,是试一试你,是不是见财起意之人。”杨氏夫人这才转怒为喜。薛义说罢便去接薛刚,叫杨氏安排宴席为薛刚接风。到了晚上,总兵府内一派热闹景象,只见一排排婚烛在微风中摇曳,宽大的客厅中央摆放着很少用的油光晶亮的八仙桌,与气氛不相称的是偌大的八仙桌仅仅坐了三人。薛刚坐在首席,左为薛义,右为杨氏。三人坐定后,杨氏吩咐上菜。先是上的四大(四个用大瓷碗盛的凉菜有牛舌、猪舌、鸭舌、鸡舌)、六小(六个小碗盛的蒸菜有大酥、小酥、条子、红炖、圆子、蹄脚)、八宾盘(即八个炒菜),最后上的是一个大陶盆装的热气腾腾的蒸盆。

席间,薛义亲自把壶,弟兄二人频频碰盏,好不亲热。当蒸盆上来后,杨氏站起来给薛刚拣菜,口中念念有词:“恩人明天满十八岁,我特地吩咐厨房做了这一道用十八种山中的好菜合在一起的汽水蒸盆,一是祝君有财不外流,有才不外露;二是愿你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不受别人欺负;三是你在落难之时,有十八罗汉保佑你……”薛刚本是性情直爽之人,加上哥哥热情劝酒,嫂嫂又是情真意切,言辞中充满关怀,便把一切烦恼置之脑后,尽情享受着美酒佳肴。殊不知薛义暗起贼心,早就准备了一把九转阴阳壶,就是一把壶内有阴阳之分,阴为“迷魂汤酒”,阳为白开水,他给薛刚斟的是阴壶,自己喝的是阳壶。薛刚本是疲惫之躯,也无戒备之意,刚把杨氏拣的菜吃完,便一头扎在了八仙桌上。后来山区的妇女为了纪念大仁大义的杨氏夫人,都仿效她做的蒸盆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并且世世代代传颂着她的美德。

竹溪蒸盆宴不仅仅是美食更是一种慷慨好客的文化传承,欢迎大家来竹溪观赏田园风光品尝舌尖美味感受天然氧吧。

报道/通讯员 陈如军 周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