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公布这项获奖名单,我县山二黄登榜

4月15日,新华社“寻找中国之美”大型新媒体互动征集活动第二十三季“非遗中国”获奖名单公布,我县山二黄剧种荣膺榜单。

拍摄地:湖北十堰  作者:全正

据悉,新华社、新华网推出的“寻找中国之美”大型新媒体互动有奖征集活动从2016年开始举办,已连续举办多年,每季确定一个主题,面向全国各地网友征集摄影、视频和3D摄影作品。

每季征集活动启动以后,网友纷纷用手机或镜头记录祖国的山河之美、人文之美。此次我县山二黄剧种作为非遗项目,成功荣膺获奖榜单,通过新华社这一国家级平台有力展示了山二黄的文化魅力,也进一步推介和宣传了竹溪的深厚文化底蕴。

新闻多一点

秦岭南麓、巴山北坡,地理位置决定了竹溪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被著名汉剧表演大师陈柏华称为“汉剧之母”的山二黄,就是当地文化宝库中璀璨夺目的珍宝之一。

“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清代黄冈、黄陂一带流传的家谱,均有祖上族人迁徙郧阳的记载,鄂西北各县及陕南诸县亦有清代黄州会馆旧址。清乾嘉年间,善唱二黄的移民来到鄂西北山区,长期融合流变后发展出一种地方剧种——山二黄,俗称“靠山黄”。

红色革命题材山二黄剧《青春何恐》。

据资料记载,在十堰地区,山二黄流传200多年,流派较多。传承脉络清晰、有据可考的山二黄老艺人中,不得不提到房县艺人范大德和他祖父范仁保,以及竹溪艺人童觉平。

咸丰十年(1860年),范大德(1886年—1959年)的祖父范仁保领班赴陕西安康三义庙等处设园售艺,并留住安康办了“祥瑞班”,传了“瑞、彩、方、盛”4个字辈的艺人。其中知名者有生角周瑞福、净角夏瑞告、生角与末角兼演的姚彩盛等。

早期的山二黄以清唱为主,俗称“坐万字”。童觉平(1900年—1983年)祖籍为黄州府罗田县,清乾隆中期,他们家族迁居竹溪县城,开始以经商营生,至第三代即以传唱山二黄,兴办“万字”(即座堂清唱)出名。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鄂西北各县艺人相继组班立社,挂衣登台。清光绪年间,黄龙滩富豪萧明甲出钱聘何宏生、周庆云等为师,按“天、子、重、英、豪”五字排辈,开办科班。该科班只办到“重”字科,但培养的人才不少。其中,陈天庆于抗日战争初期曾两次应邀到陕西安康、汉中等10多个县市演出数月,在当地有“汉中红”之誉;王子清以唱功取胜,曾在安康县城摆擂连演48天,座无虚席。

在皮黄腔系的剧种中,山二黄尤重唱工,唱腔有通俗易懂、明快流畅、易于传唱等特色。因成熟完备的声腔体系和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络,山二黄享有“中国京剧声腔之源”的美誉。上世纪初,鄂西北知名山二黄戏班颇多,竹溪“三亦社”“新溪剧社”等皆有一定影响。

2011年,成立于1956年的竹溪县山二黄剧团更名为“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下简称山二黄展演中心),为国家级非遗——竹溪山二黄(汉调二簧)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展演单位,系全国唯一表演山二黄剧种的专业艺术团体。

于2023年12月30日开街的竹溪武陵不夜城,以山二黄国粹为文化灵魂,每晚固定时间和舞台进行现场演绎,将山二黄、舞蹈、曲艺等元素相融合,剧情环环相扣,连看成剧,单看有戏,让游客大饱眼福,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